帶著故鄉行走

帶著故鄉行走

懷孕的時候,我怯怯盼望:我的孩子能讓我害怕。

 不乖,不聽話,不可預期,不能掌控,不在乎我。

  或是,換句話說,希望我的孩子充滿野性,聽從自己的心,無畏走進岔路,無依無靠地體驗未知,成為世界的母親。

 當一個人足夠誠實地承接自己的命運,他就成為世界的母親,不拒絕最深的掙扎。

  最深的掙扎,往往連著最深的願。

 我的右乳在我孩子三歲時被檢查出癌細胞。在那之前,孩子趴在我的右乳吸食母奶。我餵給他的一切,有沒有毒?

  來不及擔憂他,我就躲起來了。

  害怕會死,我一個人離開台東的家,躲到寶藏巖山城。不敢待在日常,不想再累積更多的回憶。美好的東西再多一點,都太殘酷。如果死亡要把我帶走,那我要先它一步把自己帶走。

  我很慌。原來一無所有是瞬間的事。無論我有多少掙扎多少願,都沒有意義了。

  不久,醫生取出癌細胞,說還好,沒有擴散。

  還好,死亡的意識已經擴散了。

  活下來,再也沒有任何掙扎和願望。我帶著丈夫和孩子開始旅行,每一秒活在心臟怦怦怦的地方,手舞足蹈地一起成為世界的小孩。

~~~~~~~~~~

  初為人母的吳俞萱為什麼帶著孩子走過一個又一個國家?台灣部落和歐洲、美洲的教育現場,帶給他們什麼樣的心靈啟發?孩子彌足珍貴的體驗和探索是什麼?父母能夠貼近孩子內在真實狀態,尊重他每一個當下的隨興變化與情緒起伏,認真去傾聽需求?父母怎麼跟孩子平等對話?作為父母,能給孩子什麼?

  詩人吳俞萱帶著三歲的孩子小川展開游牧生活,他們先在秀姑巒溪畔學習阿美族的吟唱、釀酒、採集野菜、祭酒告靈的儀式,接著浪遊美國、秘魯、德國、保加利亞、蒙特內哥羅的民主學校,還一起在法國古城駐村創作,在土耳其學蘇菲旋轉。錢花光了,就打工換宿、睡在學校教室、搭便車繼續上路。

  《帶著故鄉行走》是吳俞萱2020到2024這五年間的旅遊攝影札記,是她和小川的日常對話,也是身體力行的另類教養書。她認為晃遊最美的,不是路上的風景,而是小川的提問。就像民主學校相信孩子的好奇心是他們闖入世界的鑰匙,只要心有所願,學習就會自然發生。一路上,小川看著吳俞萱幫比利時家庭鋸木頭、幫美國畫廊老闆寫抗議信、幫她的學生(變裝皇后妮妃雅)在拉斯維加斯拍照、在平安夜為無家可歸的街友準備晚餐……,吳俞萱親身實踐的善意、勇氣和創造力,就是小川的無形教養。

  吳俞萱說:「小川帶我入海,我渴求進入更大的亂流,跟他一起創造我們的鄉愁。」她跟孩子看遍世界,回望台灣,一起帶著故鄉行走,把每一條路走進心裡,記住路的蜿蜒,記住身體和天地的韻律,記住人與人相逢的焰火。孩子在旅行中體驗自然之美、無盡的愛以及生命的無限可能,活成自由、熱情和快樂的人,而吳俞萱也向世界展露不同形態的自己。

作者簡介

吳俞萱

  台東人。渴望把陌生的異境走成家。著有《交換愛人的肋骨》等九本書。曾獲選為美國Santa Fe Art Institute、紐約Jane St. Art Center、法國La Porte Peinte、冰島Skaftfell Art Center駐村藝術家。目前就讀美國印地安藝術學院創意寫作研究所。感謝一切親愛的把我留住,而我試著將詞語的初始含義還給詞語,將初始的詞語價值還給事物。